2012年1月31日星期二

 1. 戲名。「紅花坂」我一直讀錯了做「紅花坡」。
 「上的海」我看成了是「上海」。「紅花坂上的海」
 ,很具干擾性的名字。看完原來那個海,除了是個海
 ,那個海,還是一個看海的人。


 2. 我常常想在文字裡做到平平淡淡,可是要做到「
 平淡」,其實難度很大,也不是要求高低的問題,而
 是一種把握的力度。這個電影是很平淡,但平淡得快
 甚麼都沒有了,慢慢就變成了一種流俗,要依靠它來
 支撐。如果可以拿起剪刀來剪片,整個電影,我會剪
 剩這一段:海在下雨的傍晚車站凝著複雜的心情向俊
 表白。


 3. 吃了兩枚原子彈後整個日本瀰漫著戰敗的後遺,
 60年代的日本是一個戰後重建的社會,經濟卻奇蹟地
 迅速恢復,並繼續向好發展,這是念書時代讀歷史讀
 來的。宮崎駿的作品不少都選擇了這一段時期來設定
 故事的時空,你能看到日本人安安穩穩地生活得樸實
 寫意,其實每個人都帶著戰敗的傷痕。電影裡那個故
 事,其實就是這麼來的,無論它多麼巧合和劇情化。


 4. 是宮崎駿或者是宮崎駿的兒子,這不是我關心的
 ,電影的畫功仍是一貫的清新無華,影像總會說話,
 會期望宮崎駿「天空作的詩」,然後會期望宮崎駿的
 兒子也給電影押如詩的韻腳,一個不可能的期望成了
 兩種連貫的失望,這並沒甚麼意思。宮崎駿的劇本寫
 了這麼一個與期望有違的小故事,或者宮崎駿的兒子
 拍得怎麼樣,這是兩件事。我覺得劇本雖平淡乏味,
 外延不力,但內容細節或結構著實完整有致。我也覺
 得宮崎駿他兒子對畫面的控制和處理平實秀麗。那個
 拉丁宿舍大樓內的鏡頭,跟著海兩姊妹的來訪一鏡到
 底,整個大屋的內部格局一覽無遺,乾淨俐落。


 5. 拉丁宿舍大樓(Quartier Latin)。像一座神奇而齷
 齪的塔。裡面那 班高中學生,觀察天象,研讀哲學
 ,寫作誦詩,習數學,通物理,開辯論大會,捍衞和
 保育文化,對知識 熱情如火,我想起了五四時期的
 中國學生。我不知道 那些古老學府是否仍然有如此
 氣氛,我只知道香港一定沒有。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